On Stage

Training

罗伊斯顿•⻨尔冬  艺术总监/编导

罗伊斯顿•⻨尔冬是全球众多舞蹈项目的创始者和引领者。他在世界各地发起并导演了了多个舞蹈项目,和各种舞者合作,⽆论年龄、肤色、⼈种、社会背景或是否具有才能与经验。由于其出众的社会活动和艺术作品,他在2006年由英⼥王伊利莎白二世授予⼤英帝国勋章。

“在我的工作中失败毫无踪影。这样大家就会感到安心,集体和个人的自信心都会增长。”

沃尔克·爱森纳赫  编舞

沃尔克·爱森纳赫是一个自由编舞家、青少年舞蹈导演兼编剧,20多年来执导过许多国际舞蹈项目。2003以来,他一直随着恩师麦尔冬先生在欧洲、北美和新西兰等地排演舞蹈项目。

米娅·索菲亚·比丽莎  编舞

2010起米娅开始协助麦尔冬先生及其他人在世界各地排演社团舞蹈项目。作为一个自由编舞,她拓展出了适合于德国国内外不同年龄组和能力组的一系列舞蹈。2014她成为科隆国际艺术节舞蹈新秀双年展的策展人和首席编舞。

皮特‧艾尔斯 灯光设计师

皮特·艾尔斯拥有剧场艺术技术的学士学位,主攻灯光设计。作为照明设计师他广泛活跃于现代舞领域,十五年来为罗伊斯顿·麦尔冬先生设计了许多照明作品。

皮特的设计造诣炉火纯青,可适应各种场地:从非洲的露天剧场到柏林的公交车场,从克罗地亚的城堡到都市公路并涉及许多国家的文化舞台诸如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伦敦广场剧院和南方银行、汉堡戏剧院、立陶宛考纳斯文化中心、埃塞俄比亚亚德斯亚贝巴大会堂等。他曾负责过许多与交响乐团一起合作的社团舞蹈项目的照明设计,诸如与柏林爱乐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的合作。此类项目通常由数百名舞者同台共舞,他们来自于社会各阶层,从秘鲁的街头流浪儿到其他残疾人队伍、从德国的退休老人到移民家庭的年轻妇女等。

帕特里克·索依罗 指挥

帕特里克·索依罗出生于1964年,6岁开始在贝桑松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曾先后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兰斯及巴黎国家高等音乐学院。1986年帕特里克·索依罗在枫丹白露的“美国音乐学院”得到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的赏识并应邀成为其学生,不久后便升为助手。他曾在贝桑松国际比赛中进入半决赛,并在汉堡举行的大卫杜夫国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1年9月,他应柯林·戴维斯爵士的邀请在“发现指挥日”活动期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了G·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此后,他又指挥过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如多哈﹑香港﹑戛纳、图卢兹﹑巴黎﹑格勒诺布尔﹑蒙彼利埃﹑阿维尼翁﹑索非亚﹑安卡拉﹑莫斯科﹑里加﹑伦敦等。 自2006以来,帕特里克·索依罗重点致力于歌剧研究。他指挥过莫扎特的魔笛﹑威尔第的茶花女﹑阿依达﹑纳布科及西区故事﹑卡门﹑唐·乔瓦尼等剧目,他还首创了“歌剧制作坊”这一新概念,为每个热爱歌剧的人尤其是贫困的青年人提供了参与的契机。帕特里克·索依罗涉及的曲目广泛,从早期巴洛克时期到当代音乐作品他指挥起来都游刃有余,他还经常与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一起创作新作品。他是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交响乐团的首位客座指挥。他还录制过许多唱片,包括如麦克·唐纳﹑苏斯等一些难得一见的作品。

奥斯卡·耶卓尔 钢琴家

奥斯卡·耶卓尔198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在德国的不来梅市长大。他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的天分在孩童时就得到大家的关注。15岁时被德国不来梅艺术学院录取为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学生。

奥斯卡在纽约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玛提·瑞卡里奥教授研修钢琴演奏,于2012年完成学业。在此期间,他于2011年茱莉亚音乐学院吉娜·巴考尔钢琴比赛中夺魁。随后,他应邀到林肯艺术中心演奏,当时成功的演奏会也被纽约电台录音及播放。

2006年,奥斯卡的首张光碟出版,这张光碟录制了他演奏的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和槌子钢琴奏鸣曲即作品110。2007年他录制了瓦格纳和希曼诺夫斯基的曲目。2010年,奥斯卡编写了两部纪录片剧本:一部是关于华沙萧邦钢琴比赛的影片“为何比赛”,另一部纪录了英国的波兰小提琴家伊达·亨德尔的生活和工作,这两部电影的谱曲和配乐都是由他完成的。2014以来,奥斯卡与他人合作创办了上海协和音乐学校并兼任创意总监。该校专注于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办学并为学生提供双语音乐教学的环境。

李翎溪 独舞

李翎溪,编舞家,舞者,1975年出生于哈尔滨,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芭蕾舞和中国民间舞专业,曾供职于二炮歌舞团。

之后开始研习现代舞,2000年后曾在上海金星舞蹈团工作。经在挪威﹑捷克﹑意大利和德国进一步强化深造后,她作为独立舞者和编舞家与各国舞蹈家一起参加了2008年德国“宫殿和弦”音乐节﹑2010年“阿姆斯特丹舞蹈节”和2011﹑2014年“柏林戏剧节”等世界各地知名芭蕾舞和舞蹈节。李翎溪是一位充满灵气而又勤奋钻研的艺术家,勇于尝试舞蹈的新老风格,编舞时擅长对往往源自传统中国舞蹈的基本元素进行富有个性和现代气息的重新诠释。

艾米·古提尔兹·霍普 服装设计师

艾米·古提尔兹·霍普是美籍菲律宾时装设计师﹑创意顾问及生活在上海的母亲。在马尼拉的菲律宾女子大学艺术专业完成学业后她就职于洛杉矶的一家时装厂,从此她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才华便一发而不可收。目前她拥有一家自己的网店(www.AmieOhAmie.com),为热衷于体育的时尚达人们出售“酷爱国”品牌的动感流行的服装系列。艾米为和谐上海2012年的“火鸟”项目设计制作了精美的演出服装,也为今年的“春之祭”项目提供了绝伦的原创作品。

Dancers

  • Viktoria Eichengrün
  • Nadine Eigenmann
  • Joris Günther
  • Konrad Günther
  • Jana Hemann
  • Marlena Hering
  • Maren Huckfeldt
  • Laura Jansen
  • Madeleine Jansen
  • Rebecca Keller
  • Paula Kroener
  • ShiXiao Li
  • Julia Liebscher
  • Sarah Martz
  • Natalia Möller
  • Josefine Pöge
  • Carolin Rohleder
  • Sabrina Sasse
  • Susi Steinmayer
  • Lotte Tang
  • Vanessa Veit
  • Louis Wang
  • Yuntao Wang
  • Jenny Wu
  • Janette Xia
  • Kathrin Huckfeldt
  • Salomé Becker
  • Mona Lina Bunzel
  • Anabela Dordic
  • Charlotte Guddat
  • Audrey Hartmann
  • Lisa Jürgens
  • Lina Kuhl
  • Beatrice Paksa
  • Mauricio Rocktäschel
  • Jannis Sowietzki
  • Julian Sowietzki
  • Sophia Sowietzki
  • Lioba Teßmann
  • Jesler van Houdt
  • Angela Wang
  • Jolina Wechsung
  • Diana Moon
  • Irina Widiker
  • Lucie Barthélémy
  • Thaïs Fondeville
  • Hugo Gentil
  • Charlotte Lamboug
  • Pauline Latchoumanin
  • Claire Masson
  • Charlène Meiller
  • Séréna Paris
  • Tara Perset
  • 晏海婷
  • 晏睿睿
  • 孙悦
  • 晏惠
  • 申舒雅
  • 胡雅琴
  • 刘馨忆
  • 冯婷
  • 董晶晶
  • 朱茵
  • 章晓宇
  • 王雪
  • 王浩宸
  • 陈运
  • 翁德玮
  • 吴乐申
  • 孙振奇
  • 张宸源
  • 高骏晔
  • 岳英俊
  • 佟天
  • 谭静远
  • 陈飞扬
  • 刘雨宸
  • 侯宇海
  • 杨家明
  • 沈嘉华
  • 戚宇轩
  • 郝进
  • 郝宇轩
  • 钱永嘉
  • 吴培浩
  • 肖行健
  • 金倚亭
  • 周蔚佳
  • 陈星暇
  • 范蕾蕾
  • 庄梁
  • 吕晓慧
  • 李天仪
  • 田文颖
  • 魏漪蓉
  • 章毅慧
  • 卞晨泽
  • 张依雯
  • 顾佳惠
  • 童思怡
  • 包盈
  • 李文艳
  • 章毅文
  • 董可一
  • 叶方圆
  • 王佳雯
  • 程方南
  • 王若雯
  • 周佳云
  • 何昕怡
  • 徐嘉怡
  • 俞嘉敏
  • 杨玉玲
  • 王艳
  • 蒋敏兰
  • 陈艳芳
  • 舒雅
  • 曹玲
  • 庞伟伦
  • 王志扬
  • 张文韬
  • 朱僖南
  • 周渝
  • 徐敏杰
  • 高瑞
  • 诸凯
  • 顾承杰
  • 汤歆宇
  • 李健
  • 闵杨杨
  • 丁洋
  • 丁友清
  • 高家辉
  • 方春宇
  • 石天航
  • 阮鸣峰
  • 丁明红
  • 李楠楠
  • 陆贝羽
  • 施逸
  • 李思婷
  • 张晶晶
  • 陈煦晖
  • 周红
  • 韩璇璇
  • 陆雨晨
  • 薛心雨
  • 陈航宇
  • 徐云飞
  • 薄启洲
  • 周溢
  • 马智豪
  • 王天之
  • 丁若南
  • 李娜
  • 王鑫
  • 陈志聪
  • 冯姗
  • 赵阳

《春之祭》之“祭祀舞”,绘画 玛丽∙皮尔兹,巴黎,1913年5月29日

纽约时报报道的1913年5月29日引起轰动的春之祭首演

故事

斯特拉文斯基的两幕芭蕾舞剧描绘了一个原始部落以各种游行来迎接春天的几个场景。一位年轻女子最终被选为牺牲品,为了部落公众的延续而跳舞至死。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1882年6月17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他十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学习钢琴,完成了大学法律课程后才决定成为音乐家。

1913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街头骚乱。典雅的芭蕾舞迎来了二十世纪和现代主义音乐,踏着原始前卫音乐的刺激性和声以及复杂的节奏起舞。

多年来,“春之祭”一直是斯特拉文斯基最著名的作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除了音乐上的独特性,它俨然就是二十世纪早期音乐语汇的实质纲要。具体说来,由于“春之祭”丝毫不煽情,充斥着不对称和冲突性,因此它常被列为原始主义音乐的典范。

一些出席首演的观众从1910年的芭蕾舞“火鸟”已经熟悉了年轻的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但如果他们期望他的新作品仍像其第一作品那样延续着人们熟悉的赏心悦目的风格,他们就会瞠目结舌。斯特拉文斯基的首演从亮相一刻起即和以往“大相径庭”,令见多识广的观众始料未及。作曲家普契尼曾这样抨击“春之祭”:编舞荒谬可笑,音乐粗腔横调。

斯特拉文斯基早在1910年春天就已开始构思“春之祭”,他写道:“…我想像到一个庄严肃穆的宗教祭典仪式的画面:一群部落长老围成圈席地而坐,眼看着一名少女跳舞直至跳死,他们要把她作为祭祀春神的祭品。”这便是“春之祭”的主题。剧情场景以多种原始的宗教仪式来庆祝春天的降临,一位少女被选为祭品,跳舞至死。

斯特拉文斯基的乐谱里含有当时许多新颖的元素,包括音调﹑韵律﹑节奏﹑重音和不和谐音的实验。评论家指出,“春之祭”全曲既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鲜明风格,又有斯特拉文斯基倾向于否定关系的强烈色彩。它影响了许多20世纪领先的作曲家,也是最佳录音作品中的经典剧目之一。